尚為音視頻播放器
  央廣網北京12月30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今年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套節目以“中國之聲”的呼號向全國播出的第十年。十年來,作為國家電臺的首席頻率,我們把自己當作一個平臺,一個政府和百姓都能在這裡發聲、討論、交流的平臺;十年來,作為一個新聞頻率,我們做真實的新聞,做有思想的新聞,做有溫度的新聞,做歷史的記錄者和思考者。
  所以今天的每個整點,我們都選擇了一件十年來和你一起見證過的新聞事件,也是中國之聲當時有影響力的報道,來重溫一些瞬間,透露一些幕後,評論一下影響,既是紀念我們一起相依相伴、共同成長的十年,也是表達你我始終如一的心聲:心懷美好,相信進步。
  本時段聚焦:北京時間2010年4月14號7時49分許,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救援,成為壓倒一切的任務。
  4月16日,地震發生後的第三天,在玉樹震區,一位26歲的藏族孕婦卓瑪即將分娩,卻出現了抽搐現象,但醫療點不具備實施剖腹產手術的條件,急需轉院手術。
  從玉樹到西寧,直線距離有800公里,一場拯救兩條生命的救援接力,緊急啟動!中央台記者楊超全程跟蹤採訪,記錄下了玉樹地震當中的這一瞬:
  北京時間17點40分
  記者楊超:我現在是在解放軍在解放軍第四醫院高原醫療隊的醫療點上,一個26歲的藏族孕婦,出現非常不好的狀況,她在20分鐘之內出現了六次抽搐,情況非常嚴重了。所有的醫生和護士都在裡頭。剛剛隔著賬篷聽到裡頭他們正在聯繫轉院。現在我看到救護車已經到位了,這個孕婦可能會緊急轉往西寧。
  北京時間18點05分
  記者楊超:現在我們已經上了救護車,現在最好的一個消息是,她的丈夫出現了。現在她的手跟她的丈夫聯在了一起。我們現在正在去機場的路上,可能你從我的電話里聽到警笛聲一直在響。
  剛在在路上非常的擁堵,我跑下車去跟交警反映這件事情,我告訴他,我們的車上有一個26歲的媽媽,病情非常嚴重,我們急需第一時間趕到機場,所有的當地的交警都行動起來了。現在我們已經順利的開出來了。
  北京時間19點06分
  記者楊超:現在剛剛進入機場,其實剛纔在路上不到一個小時的路程是我覺得有生以來經歷的最為艱難的一個小時。因為剛纔的路上有三分之二是非常顛簸的沙石路段,孕婦可能再突發癲癇的情況,我們就無法得到任何的後援。但是,我們終於是平安的走過來了,我們現在離登機口只有十米。目前產婦的情況還是比較平穩的,我現在才顧得上去看看這個媽媽,我覺得他很漂亮,我相信她們會母子平安的。
  北京時間20點40分
  記者楊超:飛機已經降落到了西寧機場,艙門還沒有完全打開。開始的時候由於飛機起飛顛簸,孕婦稍稍有些緊張,她在突然提出要喝水,機上很多的戰士也在給我們幫忙,他們給她找來了溫水,因為她不能夠翻身也不能正常的喝水,她的丈夫就用嘴一點一點喂到她的嘴裡頭,這個場面非常非常的溫馨。
  北京時間23點13分
  記者楊超:我現在已經站到了手術室的門口,卓瑪已經在幾分鐘之前被推進去了。她的丈夫只會說藏語,不能很好的來表達,但他一直在作揖的手勢,一直在說兩個字,為數不多的他能說的漢語:謝謝!
  北京時間4月17號0點08分
  (孩子的哭聲)
  記者楊超:我們實在是太興奮了,是個男孩,6斤6兩,他的身高是51釐米。
  我已經能夠清晰的看見這個小寶寶的樣子,他非常的漂亮,有一頭黑色的卷髮,他的眼線很長,一定是一個大眼睛的帥小伙。他現在特別特別安靜的睡著,我甚至覺得他的嘴角是帶著一些笑意的。他的誕生,他媽媽的平安積累了那麼多那麼多人的付出,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每一個人的愛心。我一定會告訴他:有愛就有希望,一切都是可以戰勝的!
  當年參與報道的記者楊超此時就在我們直播間里,剛纔我們聽到的是整個報道一個3分鐘的回顧,都是最驚心動魄的時刻,那麼最初你是怎麼發現這位孕婦的?
  楊超:其實特彆著急,當是的那種著急已經不是說這個節目能不能完成的事了,而是這個人,這兩條命能不能救回來的問題。我們當時出城的時候,整個馬路兩邊全部都被來往的車輛堵的死死的,當時我跟開車的師傅說,我們試試看看能不能穿過去,他說你不用試了,肯定沒戲,我當時就特彆著急的情況下,我一定要讓他開門,我就跑下去跟那個交警說我們是什麼情況,能不能幫我們讓開,在這樣的情況下,兩邊的車輛真的就是給我們讓出一條能讓我們那輛車能過去的通道,我們出了縣城。但是,其實我沒有想到,這隻是第一步,後面的情況就遠超乎我的想象,因為那個孕婦的情況很不好,隨時都有可能會危急她的生命,也危急孩子的生命。在那個情況下,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手機信號,當時護送我們的只有一個男的腦科醫生。如果發生什麼事情車上唯一的女性就是我,我當時又沒有任何的經驗,你會覺得肩上的擔子壓得你有點透不過氣來,你會覺得這母女倆的生命可能就在你,就在車上的這幾個人手裡握著。
  主持人:那麼從玉樹到西寧一度你是跟隨著報道,見證著了每一個細節,直到第二天凌晨的時候當你聽到孩子的啼哭聲的時候,你心裡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楊超:有一種長出一口氣的感覺。周圍的人可能沒有辦法理解,因為在進手術室之前,我記得特別清楚,醫生在交代種種細節,我們可能都做過手術,進手術之前有一系列的告知,說可能可能可能的種種的特別嚇人的突發。她的丈夫其實不太聽得懂漢語,就一直看著我,因為當時覺得唯一能夠依靠、熟悉的人就是我,就一直看著我,我就只能跟他特別點頭、堅定跟他點頭說沒事你簽吧。我當時也不是特別有底,就是那樣一個狀態。我記得凌晨的時候,整個人特別特別疲勞的那個狀態之下,你的心就一直懸著那種特別焦灼的感覺,等著那個孩子哭了,你知道這個母子平安的時候,那樣一個特別特別興奮的那種沒有辜負他一家人對你信任的那樣一個感覺。
  主持人:當時很多的朋友都是守在收音機前面來聽這個報道,跟你是一樣的心情,他們特別關心卓瑪的一些近況。那麼這個報道以後它產生的影響還是非常廣泛的,現在你再回聽剛纔我們那個錄音,你現在什麼樣一種感受?
  楊超:當天我好想凌晨四點才找了一個旅店住下來,住下來以後就覺得特別開心,睡了幾個小時之後早上起來打了一個車就買了一束花去看這一對母女,在路上的時候有一個出租車司機就跟我說,你哪來的,我就說我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來報道地震。他還跟我提起這個孩子的事情,當時我聽在心理挺開心的。之後我到醫院的時候我就跟一個醫護人員說,我來找一個什麼樣情況的病患,她可能住在哪哪哪,完了她說我幫你找,說我們這兒都知道這個孩子怎麼怎麼著的,我就會覺得其實大家有很多人通過我們的電波在關心著我們這對母女,也許是大家的這種誠心、這種誠意,這種愛心才真正是幫助她們的力量。
  今天,距離令人緊張的時刻,已經過去了3年多,那麼這位藏族孕婦仁青卓瑪和這個幸運的寶寶現在情況怎麼樣?卓瑪的生活又有了哪些變化?前幾天,中央台記者葛修遠再次前往玉樹,回訪了卓瑪和她的孩子:
  12月份的玉樹最低氣溫已經降到零下20度,天氣多變時不時飄落的雪花,讓這片高原換上了白色的衣衫。
  由於仁青卓瑪只會說一點漢語,記者通過雜多縣委宣傳部、社區的同志在電話里反覆詢問,才最終確認了仁青卓瑪現在的住址。
  沿著縣城南部山坡上蜿蜒的土路上到山頂,我們在雜多縣然子灘南社區的一個平房裡找到了仁青卓瑪。
  在社區主任西丁的幫助下,記者和仁青卓瑪一句漢語一句藏語的交流起來,記者提起三年前同事楊超和仁青卓瑪從玉樹緊急飛往西寧的經歷,仁青卓瑪依然記憶猶新。
  記者:地震的時候我的同事楊超和你一起坐飛機到西寧,你還記得嗎?
  仁青卓瑪:記得。你看那時候就出來的這個。
  在地震中出生的達瓦東周聽見來了客人,顧不上穿褲子就一蹦一跳的從裡屋竄了出來,鑽進媽媽的懷抱。去年仁青卓瑪又生下了第二個孩子達宋達瓦,現在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生活。
  在採訪過程中,很少說話的達瓦東周對記者的話筒產生了濃厚的情趣,當記者給達瓦東周帶上監聽耳機,將話筒放到他的嘴邊時,從耳機中同步聽到了自己的聲音的達瓦東周表現出了從未有過的驚喜。
  仁青卓瑪:他說去串個親的意思,他太高興了。
  地震後,由於種種原因,仁青卓瑪的丈夫離開了她和孩子,如今仁青卓瑪帶著兩個孩子和表哥一起借住在縣城親戚的房子里。除了每年2000多的低保和3000多的草原補償款,仁青卓瑪每年也僅有蟲草採挖季節每月200多塊的收入。由於有兩個孩子需要照顧,仁青卓瑪並沒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去打工掙錢。
  聽說仁青卓瑪生活如此困難,同行的雜多縣然子灘南社區主任西丁仔細詢問了卓瑪的情況,準備為她安排低保。經過仔細詢問我們才知道,仁青卓瑪的戶口還在距離縣城200多公里的老家莫雲鄉英達村,而仁青卓瑪本人也已經在當地被納入了低保,但是由於她對低保政策並不十分瞭解,兩個孩子都還沒有提交相關材料。得知這一情況,和記者一同來採訪的雜多縣文明辦主任杜凱立即和莫雲鄉取得聯繫。
  經過溝通,仁青卓瑪的情況在當地屬於比較困難的婦幼戶,瞭解到這一情況後莫雲鄉計劃在2014年度將仁青卓瑪的大兒子——在地震中出生的達瓦東周納入低保。
  杜凱:扎林,發的短消息收到了沒有?
  扎林:收到了
  杜凱:這是戶口的基本情況,明年低保上能不能放一放?
  扎林:好。
  而在千里之外的青海省會西寧,在“4.14”地震中全程參與對仁青卓瑪搶救的解放軍第四醫院也在一直關註的卓瑪的生活,並一直為她提供必要的幫助。
  解放軍第四醫院政委代永勝:近期得知她家裡生活經濟比較困難之後,我們醫院及時給予5千塊錢的經濟補助,對她在我們醫院體檢、就醫,我們進行全程的免費醫療。
  今天距離玉樹地震的發生,已經過去了3年8個月,從最初牽動人心的生命救援到一點一點向災後重建過渡,這3年8個月里,我們為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跡而牽腸掛肚,也為一個新的充滿生機的玉樹,滿懷欣喜。就像在震區誕生的這個孩子達瓦東周,看到他,能讓人觸摸到過去,卻也昭示著新生。而對他來說,一切都是全新的開始,向前看,升起的將會是他未來的希望。生活或許不會一帆風順,但生命會一直走下去,伴隨著我們的祝福和夢想,直到永遠……
  請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徐慨:這是一則現場感非常強,非常牽動人心的報道。我記得楊超在後來接受採訪的時候也對自己玉樹地震報道經歷的總結說,這一趟採訪給她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生命的消失,而是新生命的誕生。這的確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對比,一邊是地震摧毀很多人失去生命,而另一方面一個藏族的孕婦孕育著新生命在將要降生。這實際上是災區人民頑強重生生生不息的象徵,但是這個新生命能不能順利的誕生,這個早產、有癲癇病的孕婦能不能順利及時的被轉移到安全的地方,記者敏銳的抓住了這個題材,也抓住了全國聽眾對卓瑪和她孩子命運的關註。
  其實每一次大災之下都會涌現出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比如這一次玉樹中,為了轉移孤兒院的孩子而不幸遇難的香港義工,還有為失去親人的嬰兒哺乳的最美媽媽等等,同樣對於藏族孕婦卓瑪的這次緊急救援和轉移也是一段傳遞正能量的報道。
  玉樹地形比較複雜,氣侯也比較惡劣,很多救援人員甚至包括那些訓練有素的警犬都出現了強烈的高原反映,但是在大災之後、交通受阻的情況下,要把孕婦從玉樹送到八百公里以外的西寧,還要與時間賽跑,這個難度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各方能夠剋服種種的困難最後換來了卓瑪和孩子的平安,除了體現救援人員萬眾一心、齊心協力之外。也從一個層面說明,在經歷了汶川地震之後我們救災的綜合應急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
  對於卓瑪和她孩子現狀的採訪給我一個感覺,雖然對於卓瑪的那次救援已經過去三年了,但是人們的愛心還仍然在傳遞。比如這次與記者一起去回訪的基層幹部,在瞭解到卓瑪比較困難的生活狀況之後,馬上給她解決低保的問題。由當年參與救援的解放軍第四醫院為她提供經濟救助,包括提供免費的檢查,醫療這些都在傳遞著愛心,這也說明瞭在大災面前我們需要用愛心勇氣和責任去創造奇跡。而在災後重建,在未來生活平凡的每一天我們仍然需要有愛心,勇氣和責任。我想這應該也是這次中國之聲十周年的主題,為了更好的未來的其中之一。
  17點整,中國之聲十周年特別紀念《為了更好的未來》將為您回望2005年中國之聲直播我國首次執行“多人多天”載人航天任務---神舟六號飛船再探蒼穹。獨家珍貴直播音響回放,直擊記者帶來航天員出艙時刻的幕後故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為您講述在神六傲游太空的那些天。歡迎您繼續關註!  (原標題:中國之聲十周年:玉樹震區高危孕婦分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07askeu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